新聞

2022年1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- 2022年1月
電子教學先鋒開發校本英文電子教材 照顧學習多樣性
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黃藻森學校實踐有教無類的精神,重視學生德、智、體、群、美、靈六育的均衡發展,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培育他們日後貢獻社會,達至佛化教育的目標。校園內致力營造人人平等,彼此尊重,守望相助的風氣。學校以資訊科技為教學方針,累積10多年電子教學經驗,支援配套成熟。一至三年級使用校本開發的英文電子教材,三至六年級英文科採分層教學,以照顧學生的多樣性,配合不同英文學習需要,有助建立學習成就感,以至提升自主學習動力。
英文科推行十年 成效廣獲肯定
電子教學在疫情期間大規模停課的催化下,成為本港主流教學趨勢。學校早已捷足先機,在多年前已推動校本電子教材。徐劍校長回顧,學校早在1998年推行資訊科技教育,到2002年成為教育局「無線網絡—電子書包」計劃六所試行小學之一,斥資建立覆蓋全校的無線網絡,設立電子書包教學網頁,配合手提電腦,在中英數常等科目試行。雖然當時只屬輔助實體教科書的教學活動,但深受學生好評,為學校注入強心針。
在2011及2014年,學校分別入選教育局「學校電子學習試驗計劃」及「電子學習學校支援計劃」,利用撥款購置平板電腦,並製作一至三年級全套電子英文教材。在主科率先引入電子教學的決定看似冒險,亦有別其他學校的做法,徐校長相信「英文並非學生母語,(電子教學)能帶來的學習效果是最大的」。結果亦一如所料,徐校長笑説「學生的英文科水平有所提升,特別是聽説方面,表現變得更為卓越」。
學校在資訊科技教育的成效及貢獻備受肯定,包括在2015至2019連續四學年,獲教育局邀請成為「專業發展學校」,負責協助向其他學校推廣電子教學;並曾獲「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」、「世界信息峰會大獎」等多項殊榮。徐校長分享,電子教學不能單靠指令強逼教師推行,而是要想辦法幫助他們消除阻力,例如向教師每人分配平板電腦,先熟習有關電子學習軟件;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電子工具,以利小班教學等。他亦感激教學團隊敢於嘗試、上下一心,使學校的電子教學能順利推展。
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,現時全校共有約280台電腦,包括160台最先進的手提電腦及平板電腦,並自2019學年起推行自攜裝置政策。校方又添置多台伺服器,包括內聯網系統、圖書館管理系統及視像伺服器等,提高效率。另每個課室設多媒體電腦、實物投影儀,配合黑板內的86吋SMV觸控顯示屏,連結學校伺服器及互聯網,方便進行高質素的多媒體教學。
校本教材針對強弱項設計 與時並進
為促使電子學習在小一開學後順利開展,學校為準小一新生設英語銜接班,並指導家長操作電子平台的方法。校本電子學習教材套涵蓋初小階段英文科核心課程,供學生免費使用。校本教材連同聆聽部分都是由教學團隊一手一腳製作,內容針對學校學生的學習需要、強弱項量身設計,並兼具互動和數據分析的功能,比起坊間電子教材更靈活實用。
網上學習平台每學期設六個單元,每單元包括字詞庫、閲讀理解及練習、文法練習、課業、評估、拼音及語文遊戲,全面訓練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。訓導主任及英文科科主任胡劍偉指:「在學校因疫情停止面授期間,由於電子教材一早準備好,功課平日都是透過網上進行,學生習以為常,因此對教學並無帶來太大影響。」
雖然校本電子教材推出已十年,但教學團隊每年會作更新調整,務求在課程內容及技術上做到與時並進。胡主任舉例,有一單元會介紹校內教職員,電子書會按實際人事更迭置換內容。另外,有鑑於早年製作的電子平台用FLASH寫成,隨軟件被淘汰而未能獲得一般瀏覽器支援,因此近年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撥款,利用新的電腦語言重新製作,確保教學效能不受影響。
激發學習動機 派位見佳績
此外,課堂上教師會使用電子學習工具輔助教學,包括可供進行問答遊戲的Kahoot、附設多個互動功能的Nearpod,激發學生對英語的興趣。教務主任及英文科科主任列淑嫻老師指出,學生投入學習,熱衷上英文課。電子學習亦能讓能力較弱的學生在課後或家中進行自主學習,利用電子平台重複播放課堂內容,或透過互動遊戲刺激吸收,保持學習動機。
學校的升中成績亦説明電子教學的學習成效,以2020至2021年度派位結果為例,94%畢業生獲派首三志願,高於全港87%的水平;畢業生中約51%獲派全英中或英文班中學。
按能力分組Guided Reading 因材施教
除電子教學外,學校在教學策略上亦花盡心思。高小階段英文科會按全級學生能力分組,每級多加一組,並讓他們在劃一時段上課。列主任指出,有關安排必須在籌劃上課時間表時就考慮妥當,筒中並非易事,要考慮周全。教師會通過分層學習工作紙等手段,配合不同的學習需要,提升教學效能。當學生的英文能力有所提升,下一學年將獲安排組別升級。
與此同時Guided Reading在全校推行,一周兩節,由兩位外籍英語教師及本地教師共同負責。課堂以故事書為教材,教授閲讀技巧,列主任笑言,「家長經常以為閲讀課只是讓學生看書」。事實上,Guided Reading當初在初小推行時成效顯著,校方有鑑於此,着手投放資源,將課程擴展到全校,成為英文科一大特色。
高小的Guided Reading會在原有英文科分組基礎下,在課堂上按學生的閲讀能力再細分三個小組,分配學生閲讀不同程度的書籍。教師會在備課時共同審視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,讓已具備足夠能力的學生升級,加強學生的成就感。
胡主任補充,當不同程度的學生閲讀相同書籍,只會造成「能力高的學生答對所有問題,能力差的學生只能陪坐」的惡性循環,兩者都缺乏學習動機。相反,分組閲讀有利教師因材施教,誘發學生投入學習。同時,成績較弱的小組安排最少的學生人數,師生比例約1比6,有助促進互動,並讓教師更全面掌握每個學生的能力及潛能。
有教無類 締平等學習機會
體現佛化教育有教無類的精神,學校樂意為不同能力的學生提供機會,鼓勵積極參加課外活動,例如是英語集誦比賽。胡主任解釋:「唯有你給學生機會發揮,才會知道他們的潛能所在。」當非尖子學生成功獲獎,自然能大大提升英語學習的自信心。
另一方面,校方透過關愛基金資助學生購買合適的流動電腦裝置,並為英文默書準備聲帶檔案,以便學生透過掃描二維碼下載,在家自主學習。家長亦可以利用電子工具與子女「一起學、一起玩」,創造親子時間之餘,一同提升英文水平及資訊素養。